馳名中外的龍門石窟,是洛陽八景之冠,位于洛陽城南12公里處,這里香山在東與西的龍門山對峙,伊水于山間北流,遠望猶如一座天然門闕,史稱“伊闕”。隨朝建都洛陽后,因?qū)m城門面對“伊闕”而稱“龍門”,著名的龍門石窟就密布在伊水倆岸長達1公里的兩山崖壁上,他同甘肅敦煌莫高窟、山西大同云崗石窟并稱為中國三大石刻藝術(shù)寶庫。
龍門山河壯麗,依山傍水,兩山翠柏與伊水相映,風(fēng)景宜人,游覽路旁的十幾處泉水構(gòu)成了優(yōu)美的景觀。氣勢不凡的龍門大橋猶如彩虹臥波,雄跨于伊水之上,飛架于龍門之口,令人嘆為觀止。秀美的伊河愈發(fā)顯得波光瀲滟,而兩岸垂柳枝葉婆娑,宛如碧玉絲絳,微風(fēng)過處搖曳生姿,令人一掃旅途勞頓,倍感神清氣爽。
洛陽四郊,山水之勝,龍門首焉,而龍門山色中最為耀目的是猶如蜂巢般密布的龍門石窟雕像 。龍門是漢傳佛教中國化的最后一站,是北魏,唐代皇家貴族造像最集中的地方10萬尊造像,最大的高17.14米,最小的僅2厘米,形成了伊水兩岸的巍巍山色。
石窟藝術(shù)并非佛教獨有,佛教石窟藝術(shù)也并非中國獨有,但是,中國的佛教石窟藝術(shù)譜寫著整個佛教藝術(shù)史中最為壯闊的一章,而龍門石窟便是其中最為輝煌的一頁。
一千多年過去了,盧舍那大佛那俯視蕓蕓眾生的睿智微笑,實在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(shù)杰作。直到今天,他仍是中國石窟藝術(shù)的一個典形象征。他的面部豐滿清秀,儀表堂皇,衣文流暢,圓潤和諧,姿態(tài)莊嚴肅穆而又敦厚睿智。他嘴角微含笑意,恰恰與禮佛者仰視的目光交匯,令人畏而不懼,可敬可親。對此,不能不為古代雕塑工藝的高超和形神兼?zhèn)涞乃囆g(shù)效果所嘆服。
奉天寺的人物造型像盧舍那大佛高達17.4米,據(jù)說是臨武則天的容貌而雕刻的,刀法嫻熟,表情生動傳神。它已和江蘇無錫的靈山大佛、香港大屹山的天云大佛、四川的樂山大佛、山西大同的云岡大佛共同形成了“神州五方五佛”,“共佑國泰民安”。
登上頗為陡峭的百余級臺階后,展現(xiàn)在眼前的是一座氣勢瑰麗磅礡的佛龕。它將整座山體劈成南北寬約36米,東西進深40米的門形崖面,然后依崖造像,雕鑿而成的是龍門石窟中規(guī)模 最大,而又最為輝煌的 奉先寺。它劈山而造,氣勢恢弘,九尊大型雕像依山鑿石而成,高度都在10米以上,中間盧舍那大佛更是高達17米多,僅頭部就有4米,耳長1.9米,他“光明普照”的面部形象也被專家譽為中國雕塑史上偉大的典范之一。
從龍門峽谷第一聲斧鑿聲到今天,龍門石窟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。從北魏孝文帝由平城(今山西大通)遷都洛陽前后(公元493年)開鑿龍門第一座古陽洞石窟寺開始,前后經(jīng)歷北魏、東魏、北齊、北周、隋、唐、五代、宋、元、明諸朝,斷續(xù)開鑿了達700余年,現(xiàn)存伊河兩岸山崖峭壁間的2345余座窟龕和十萬余尊造像,佛塔60多座,均為我國石窟之最。
據(jù)專家考證如果從公元三世紀開鑿的首批石窟算起,到明清小規(guī)模的開鑿,佛教石窟在我國已經(jīng)延續(xù)了千年,北魏和盛唐是兩個高潮,它們形成了中國石窟前后400多年持續(xù)開鑿的旺盛時期,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,龍門石窟更是橫跨這兩個朝代,演繹著我國石窟藝術(shù)中最為鼎盛的一幕。
奉先寺,因“奉先思孝,接下思恭”而得名即奉祀祖先的意思。是唐高宗為唐太宗追福所營造的。歷時三年九個月,為開造奉天寺,武則天還曾專門施脂粉錢二萬助建。
奉天寺的人物造型像一佛、二弟子、二菩薩、二天王、二力士、兩個供養(yǎng)人人,共十一尊佛像。整個佛龕布局嚴謹,協(xié)調(diào)勻稱。
蓮花洞開鑿于北魏,高、寬均為6米多,深10米,因窟頂?shù)窨讨欢渚赖拇笊徎ǘ妹?。這樣精美的大型蓮花浮雕,直徑3米多,仔細看它鑲嵌在窟頂正中央,飽含蓮子的蓮蓬和周圍疊壓的蓮花瓣立體感強,又十分逼真,外沿是忍冬草(金銀花)花紋圍成的圖案,使得整個窟頂成了佛國世界的風(fēng)荷蓮池。洞中主尊為釋迦牟尼像,可惜頭部已失。
萬佛洞是為唐高宗、武則天祈福,于唐永隆元年開鑿的。洞頂呈方形平頂,內(nèi)窟高、深、寬均為6米。窟頂?shù)裼幸簧徎ㄔ寰?仔細辨認,在蓮花周圍書刻著一圈楷書大字:“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,大監(jiān)姚神表,內(nèi)道場運禪師,一萬五千尊像龕,”
在龍門西山蓮花洞旁的崖壁上可以看到“伊闕”兩大字。闕,古為皇宮前兩邊供瞭望的塔樓,它們相對而立,空缺入門,巍巍壯觀。洛陽的龍門是隨代改稱之為龍門,原來叫伊闕,在早叫“闕塞”?!耙陵I”的形成乃大禹的功績,它鑿山導(dǎo)流,疏九河,導(dǎo)百川,迫使洪水流歸大海,而伊闕也就是在這時開鑿的。
藥方洞因洞門兩則刻有古代的140個藥方而得名。開鑿北魏晚期,經(jīng)北齊直到唐代初年,前后歷時長達200多年,是惟一有北齊造像的較大石窟。這里最為人們關(guān)注的是洞口的藥方了。大多唐代,專家們認為,可能是禪居于龍門寺院的僧人,他們把收集到的藥方作為一種善事刻在藥方洞,以示大慈大悲,解脫信眾的痛苦,同時借藥方的靈驗來宣揚佛法的神靈。
走進龍門西山,首先看到的便是“禹王池”,一汪清泉傳說就是當(dāng)年大禹治水時開鑿的,泉水中豎立的一根石筍,也是當(dāng)年大禹治水時使用的工具。這一神話傳說更成了后人游覽闕塞風(fēng)光,伊水龍門時抒發(fā)情感的一個重要題材,給伊闕風(fēng)光增添了無窮的魅力雨遐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