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品中心
聯(lián)系我們
電話:13600782571
郵箱:
地址:福建省惠安縣黃塘鎮(zhèn)德惠路1號A區(qū)會館副樓9樓
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:
武當山古建筑中的宮闕廟宇集中體現(xiàn)了中國元、明、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學和藝術成就。古建筑群坐落在溝壑縱橫、風景如畫的湖北省武當山麓,在明代期間逐漸形成規(guī)模,其中的道教建筑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紀,這些建筑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國藝術和建筑的最高水平。
概況:
武當山又名“太和山”,位于中國中部湖北省丹江口市的西南部。相傳為道教玄武大帝(北方神)修仙得道飛升之勝地, 歷代道教名流曾在此修煉。據(jù)記載, 唐太宗貞觀年間即在靈應峰創(chuàng)建五龍祠。宋、元以來, 代有開拓擴建。明成祖于永樂十年(1412)曾動用軍夫30多萬人在此大興土木?,F(xiàn)存的36處宮觀大多是明代所建, 是中國現(xiàn)存最完整、規(guī)模最大、等級最高的道教古建筑群。宮觀內保存的各類神像、法器、經籍等都有較高的文物和藝術價值。明代(公元1368~1644年)時,武當山被皇帝敕封為“大岳”、“玄岳”,地位在“五岳”諸山之上。武當主峰天柱峰,海拔1612米,周圍又有“七十二峰”、“三十六巖”、“二十四澗”等勝景環(huán)繞,風光旖旎,氣勢宏偉,被世人贊為“萬山來朝”。
武當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唐代貞觀年間(公元627~649年)。明代是其發(fā)展的鼎盛時期,這一時期在武當山興建了大批建筑,到嘉靖三十一年(公元1552年)“治世玄岳”牌坊建成,從而形成了9宮、9觀、72巖廟、36庵堂的大型建筑群,總面積達160萬平方米的規(guī)模。武當山的道教音樂也是中華音樂的活化石。
現(xiàn)在武當山古建筑群主要包括太和宮、南巖宮、紫霄宮、遇真宮四座宮殿,玉虛宮、五龍宮兩座宮殿遺址,以及各類庵堂祠廟等共200余處。建筑面積達5萬平方米,占地總面積達100余萬平方米,規(guī)模極其龐大。被列入的主要文化遺產包括:太和宮、紫霄宮、南巖宮、復真觀、“治世玄岳”牌坊等。
太和宮位于武當山主峰天柱峰的南側,包括古建筑20余棟,建筑面積1600多平方米。太和宮主要由紫禁城、古銅殿、金殿等建筑組成。紫禁城始建于明成祖永樂十七年(公元1419年),是一組建筑在懸崖峭壁上城墻,環(huán)繞于主峰天柱峰的峰頂。古銅殿始建于元大德十一年(公元1307年),位于主峰前的小蓮峰上,殿體全部由銅鑄構件拼裝而成,是中國最早的銅鑄木結構建筑。金殿始建于明永樂十四年(公元1416年),位于天柱峰頂端,是中國現(xiàn)存最大的銅鑄鎏金大殿。
南巖宮位于武當山獨陽巖下,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(公元1285年)?,F(xiàn)保留有天乙真慶宮石殿、兩儀殿、龍虎殿等建筑共21棟。
紫霄宮是武當山古建筑群中規(guī)模最為宏大、保存最為完整的一處道教建筑,位于武當山東南的展旗峰下,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間(公元1119~1125年),明嘉清三十一年(公元1552年)擴建。主體建筑紫霄殿是武當山最具有代表性的木構建筑,殿內有金柱36根,供奉玉皇大帝塑像,其建筑式樣和裝飾具有明顯的明代特色。
“治世玄岳”牌坊又名“玄岳門”,位于武當山鎮(zhèn)東4公里處,是進入武當山的第一道門戶。牌坊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(公元1552年),坊身全部以榫鉚拼合,造型肅穆大方,裝飾華麗,雕刻有多種人物、花卉的圖案,堪稱明代石雕藝術的佳作。
此外,武當山各宮觀中還保存有各類造像1486尊,碑刻、摩巖題刻409通,法器、供器682件,還有大量圖書經籍等,也是十分珍貴的文化遺存。
武當山古建筑群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,集中體現(xiàn)了中國古代建筑裝飾藝術的精華。在這里還衍生出武當?shù)澜?、武當?shù)罉泛臀洚斘湫g等文化范疇的精髓,為中國民族的傳統(tǒng)文化增添了新內容。
文化遺產價值:
武當山古建筑群歷經滄桑,現(xiàn)存4座道教宮殿、2座宮殿遺址、2座道觀及大量神詞、巖廟。在布局、規(guī)制、風格、材料和工藝等方面都保存了原狀。建筑主體以宮觀為核心,主要宮觀建筑在內聚型盆地或山助臺地之上,庵堂神祠分布于宮觀附近地帶,自成體系,巖廟則占峰踞險,形成“五里一底十里宮,丹墻翠瓦望玲瓏”的巨大景觀。在建筑藝術、建筑美學上達到了極為完美的境界,有著豐富的中國古代文化和科技內涵,是研究明初政治和中國宗教歷史以及古建筑的實物見證。武當山古建筑群具有以下主要特征:
規(guī)劃嚴密,建筑杰出
武當山古建筑群分布在以天柱峰為中心的群山之中,總體規(guī)劃嚴密,主次分明,大小有序,布局合理。建筑位置選擇,注重環(huán)境,講究山形水脈布疏密有致。建筑設計的規(guī)劃或宏偉壯觀,或小巧精致,或深藏山坳,或瀕臨險崖,達到了建筑與自然的高度和諧,具有濃郁的建筑韻律和天才的創(chuàng)造力。
高超的技術與藝術成就
武當山古建筑群類型多樣,用材廣泛,各項設計、構造、裝飾、陳設,不論木構宮觀、銅鑄殿堂、石作巖廟,以及銅鑄、木雕、石雕、泥塑等各類神像都達到了高度的技術與藝術成就。
道教建筑之瑰寶
武當山道教建筑群始終由皇帝親自策劃營建,皇室派員管理?,F(xiàn)存建筑其規(guī)模之大,規(guī)劃之高,構造之嚴謹,裝飾之精美,神像、供器之多,在中國現(xiàn)存道教建筑中是絕無僅有的。
反映出我國古代科技的偉大成就
武當山金殿及殿內神像、供桌等全為銅鑄餾金,鑄件體量巨大,采用失蠟法(蠟模)翻鑄,代表了中國明代初年(15世紀)科學技術和鑄造工業(yè)的重大發(fā)展。
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
武當山建筑群的興建,是明代皇帝朱橡在擴展外交的同時,對內大力推崇道教,灌輸“皇權神授”思想,以鞏固其內部統(tǒng)治,具有重大的歷史和思想信仰等意義。
主要遺產:
武當山古建筑群中的主要遺產有太和宮、南巖宮、紫云宮、復真觀和“治世玄岳”石坊等。
太和宮:位于天柱峰南側,占地面積8萬平方米,現(xiàn)有古建筑20余棟,建筑面積l 600 多平方米,主要建筑有:
金殿:明代銅鑄仿木結構宮殿式建筑,位于天柱峰頂端的石筑平臺正中,面積約160 平方米,朝向為東偏南8°。殿面寬與進深均為三間,闊4.4米,深3.15米,高5.54米。四周立柱12根,柱上疊架、額、枋及重翹重昂與單翹重昂斗拱,分別承托上、下檐部,構成重檐底殿式屋頂。正脊兩端鑄龍對峙。四壁于立柱之間裝四抹頭格扇門。殿內頂部作平棋天花,鑄淺雕流云紋樣,線條柔和流暢。地面以紫色石紋墁地,洗磨光潔。屋頂采用“推山”做法為特點。殿內于后壁屏風前設神壇,塑真武大帝坐像,左侍金童捧冊,右侍玉女端寶,水火二將,執(zhí)旗捧劍拱衛(wèi)兩廂。壇下玄武一尊,為金婉合體。壇前設香案,置供器。神壇上方高懸餾金匠額,上鑄清圣祖愛新覺羅·玄燁手跡“金光妙相”四字。殿外檐際,懸盤龍斗邊餾金牌額,上豎鑄“金殿”二字。殿體各部分件采用失蠟法鑄造,遍體餾金,無論瓦作、木作構件,結構嚴謹,合縫精密,雖經五百多年的嚴寒酷暑,至今仍輝煌如初,顯示我國鑄造工業(yè)發(fā)展的高度水平,堪稱現(xiàn)存古建筑和鑄造工藝中的一顆燦爛明珠。
古銅殿:位于天柱峰前小蓮峰上。元代大地十一年(公元1307年)鑄,高3米,闊2.8米,深2.4米,懸山式屋頂,全部構件為分件鑄造,卯榫拼裝,各鑄件均有文字標明安裝部位,格扇裙板上鑄有“此殿于元大德十一年鑄于武昌梅亭萬氏作坊”,是中國現(xiàn)存最早的銅鑄木結構建筑。
紫禁城:建于永樂十七年(公元1419年),延天柱峰環(huán)繞,周長345米,墻基厚2.4米,墻厚1.8米,城墻最高處達10米,用條石依巖砌筑,每塊條石重達500多千克,按中國天堂的模式建有東、南、西、北四座石雕仿木結構的城樓象征天門。該石雕建筑在懸崖徒壁之上,設計巧妙,施工難度大,是明代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。
紫霄宮:位于武當山東南的展旗峰下,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間(公元1119一1125年),明永樂十一年(公元1413年)重建,明嘉靖三十一年(公元1552年)擴建,清嘉慶八年至二十五年(公元1803―1820年)大修,是武當山八大宮觀中規(guī)模宏大、保存完整的道教建筑之一。現(xiàn)存有建筑29棟,建筑面積6854平方米。中軸線上為五級階地,由上而下遞建龍虎殿、碑亭、十方堂、紫霄大殿、圣文母殿,兩側以配房等建筑分隔為三進院落,構成一組殿堂樓宇、鱗次櫛比、主次分明的建筑群。宮的中部兩翼為四合院式的道人居所。宮內主體建筑紫霄殿,是武當山最有代表性的木構建筑,建在三層石臺基之上,臺基前正中及左右側均有踏道通向大殿的月臺。大殿面闊進深各五間,高18.3米,闊29.9米,深12米,面積358.8平方米。共有檐柱、金柱36根,排列有序。大殿為重檐歇山頂式大木結構,由三層崇臺襯托,比例適度,外觀協(xié)調。上下檐保持明初以前的做法。柱頭和斗栱顯示明代斗杠的特征。梁架結構用九檀,高寬比為5:2.5,保持宋遼以來的用材比例。殿內金柱斗栱,施井口天花,明間內槽有斗八藻井。明間后部建有刻工精致的石須彌座神龕,其中供玉皇大帝,左右肋侍神像,均出自明人之手。
紫霄殿的屋頂全部蓋孔雀藍琉璃瓦,正脊、垂脊和戧脊等以黃、綠兩色為主樓空雕花,裝飾豐富多采華麗,為其他宗教建筑所少見。
南巖宮: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至元至大三年(公元1285―1310年),明永樂十年(公元1412年)擴建。位于獨陽巖下,山勢飛翥,狀如垂天之翼,以峰巒秀美而著名?,F(xiàn)存建筑2l棟,建筑面積3505平方米,占地9萬平方米。有議案天乙真慶宮石殿、兩儀殿、皇經堂、八封亭、龍虎殿、大碑亭和南天門建筑物。主體建筑天乙真慶宮石殿,建于元至大三年(公元13lO年)以前,面闊11米,進深6.6米,通高6.8米,梁、柱、門、窗等均以青石雕鑿而成。頂部前坡為單檐歇山式,后坡依巖,作成懸山式,檐下斗栱均作兩跳,為遼金建筑斗栱的做法。龍頭香,長3米,寬僅o.33米,橫空挑出,下臨深谷,龍頭上置一小香爐,狀極峻險,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科學性。
復真觀:建于明永樂十年(公元1412年),清康熙二十二年(公元1683年)重修。位于獅子峰前,現(xiàn)存建筑20棟,建筑面積3505平方米,占地6萬平方米。觀門側開9Jr匝山勢建夾墻復道,狀如游龍。中軸線上有照壁、梵帛爐、龍虎殿、大殿、太子殿。左側道院建皇經堂、芷經閣、廟亭、齋房,隨山勢重疊錯落。前有五云樓,五層樓翼角立柱上架設12根梁枋,交叉疊閣,為大木建筑中少見的結構,有一柱十二梁之稱。
“治世玄岳”牌坊: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(公元l 552年)。位于武當山鎮(zhèn)東4000米處,為進入武當山的第一道門戶,又名玄岳門。系石鑿仿大木建筑結構,三間四柱五樓牌坊,高11.9米,闊14.5米。明間與次間之比為5:3。坊柱高6.4米,柱周設夾桿石以鐵箍加固。柱頂架龍門枋,枋下明間為浮雕大小額枋上部出卷草花牙子雀替,承托浮雕上訪和下枋,枋間嵌夾堂花板,構成明間高敞、兩側稍低的三個門道。正樓架于龍門枋上,明間左右立枋柱,中嵌矩形橫式牌匾。次間各分兩層架設邊樓、云板與次樓,構成寬闊高聳的正樓、邊樓,由上而下,逐層外展的三滴水歇山式的坊樓,中嵌橫式牌匠刻嘉靖皇帝賜額“治世玄岳”。此坊結構簡練,構件富于變化,全用卯榫拼合,裝配均衡嚴謹,坊身裝飾華麗,雕刻精工,運用線刻、圓雕、浮雕等方法,雕刻了人物、動物和花齊圖案等,是南方石作牌樓之佳作,也是明代石雕藝術珍品。
此外,在全山各宮觀中還保存著銅、鐵、木、石各類造像1486件,其中明代以前制品近干件,宋、元、明、清碑刻、摩巖409通,法器、供器682件以及圖書經籍等,均是珍貴的文化遺產。
- 2023-02-14 雙層惠安芝麻灰八角涼亭建成
- 2022-09-03 禪意景觀石雕小沙彌樣式圖片大全
- 2022-08-26 歐式石材羅馬柱 別墅大理石羅馬柱
- 2022-08-19 羅源青石雕龍柱 寺院盤龍柱雕刻
- 2022-08-05 廣場石材欄桿定做 石雕欄桿雕刻——晉江吾悅廣場